首页 . 校友之窗

校友之窗

老骥伏枥志犹存 不用扬鞭自奋蹄 —— 记李伟格同学的退休后生活

时间:2022-07-05 信息来源:校友办 作者:李广锁(1972级工农兵大学生)

一张贺卡

今年1月31日是除夕,我收到了来自老同学李伟格的一个微信,这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给她的新春祝福。图上画了一枝红梅,两只蝴蝶,红梅枝头上踏了一只红色的鸟,我想应该是寓意喜鹊踏梅报新春吧?图中祝词写道:

红梅_副本.png

能收到老科学家李政道亲手制作的新春贺卡,伟格心中一定是欣喜和快乐的,她让我分享了她的快乐。伟格与李政道的认识始于李佩。李佩是谁?李佩是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伟格长期担任李佩的秘书。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政道与李佩配合启动了CUSPEA项目,十年间CUSPEA项目为中国培养了近千名优秀人才。因为这个项目,李佩和李政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年春节,李政道都会寄给李佩他亲手制作的贺卡,祝愿她新年快乐!后来李政道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事业上得到了李伟格无私的帮助,所以,95岁的老科学家亲手制作贺卡表示对伟格的感谢!

看了老科学家的贺卡,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2020年金秋时节,我约老同学常仲拜访外语学院王正仁教授。想拜托他为我们正在编写的回忆母校的书《别样年华》写序。王老是我们当年的授课老师,他从1984年主持外语学院工作一直到退休长达十七年之久。王先生精神矍铄,记忆清晰。我给王教授大致介绍了写书的情况和书的大概内容。他翻着书稿问:"有李伟格的文章吗?"我回答说:"有啊!相隔四十多年你还记得李伟格?"王老说:我担任山西省翻译协会会长期间时常去北京开会交流,中科院的同志经常提到她,对我说"感谢山西大学为中科院培养了这么优秀的人才"。

伟格其人

李伟格,女,生于1950年,是山西大学外语系72级工农兵大学生。在校期间爱学习,喜运动,是山西大学篮球和短跑二项运动的校队队员。外语系一人身兼二个体育项目的校队队员仅有她一人。毕业后先分配到她原来插过队的山西绛县任教。1977年回到北京后在中科院一干就是30多年,从情报室助理馆员到力学所图书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2007年她挑起了中国科学院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的担子。中国科学院翻译工作者协会是科技翻译工作者的最高学术引领团体。它代表中国科技翻译的最高水准。而伟格是这个协会的现任秘书长。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们在校时的一段往事。当时,文化革命还没完,我们的课本没有沿用文革前的课本,而是由系里老师编写的。大约是1973年,刘海量老师带着编写的教材去和其他大学交流。回来后在全系师生大会汇报交流情况。他说:"为什么我们的教材没有被评为优秀,不是教材编写得不好,而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不出名,不是名校⋯"。这句话几十年来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李伟格不是名校毕业,又是他人经常议论的工农兵学员,但是她成了全国中科院翻译者协会的秘书长。这对以培养外语人才为宗旨的山大外语学院(当初叫外语系)来说真的是一种骄傲。

光荣使命

退休以后的生活怎么安排?有的同学选择了挥毫泼墨,书写丹青;有的同学参加了老年合唱团,把革命曲唱响大江南北;有的同学选择撰写回忆录,整理出版个人作品;有的同学趁自己的腿脚硬朗开始环游世界;有的同学则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而李伟格选择了跟随李佩先生做事。李先生健在时,伟格是绿叶李佩是红花。李先生去世后,她继承李佩的遗志,完成李先生没有完成的事业。我们同学把李伟格退休以后的工作总结为:"围绕一个中心,做好两件事"一个中心就是以宣传共和国功勋为中心,两件事的第一件是:协助李佩先生和郑哲敏院士做好"钱学森科学与教育思想研究会"的工作,第二件则是续写李佩先生没有完成的故事。

2011年李佩创办了“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员是固定的,共有20来个,都是科技界的知名人士,80多岁的老人。伟格这个已届花甲的"年轻人"以李佩秘书的身份兼任研究会的秘书(研究会没设秘书长,是事实上的秘书长)。李佩先生去世后,由钱学森的学生,两院院士郑哲敏担任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的主持人,伟格仍身兼此重任。

能够担任研究会秘书的原因是伟格的亲和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研究会的成员都是资深科学家。何为资深科学家?他们个个是某一个领域里的精英,是学术带头人,伟格的协调能力不容小觑,那些老科学家好比是沙子,个个坚硬无比,但要让他们结合起来需要水泥,而伟格的工作就恰恰是这水泥。后来伟格以她在这个团队中极高的威信当上了“钱学森科学与教育思想研究会”的秘书长,赢得了老科学家们对她的无限信赖。

她协助李佩先生完成了钱学森的嘱托一一翻译《钱学森文集》,在院士工作局和力学所的支持下,带领二十多名资深科学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钱学森百年诞辰之际给历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如果能够把钱学森的科技与教育思想发扬光大,致使国家制定出更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使中华民族也能像犹太族一样涌现出许许多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文学家,今后我们的青少年崇尚的是科学家,而不是戏子明星,那该是多大的功德!对国家有多大的贡献!伟格退休后为大力宣传共和国功勋,续写李佩先生没有完成的故事。几乎耗费了她全部的精力。

几年来,从北国龙城到青藏高原,从齐鲁大地到南国水乡,伟格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齐齐哈尔市为第一中学高一年级500余名学生讲“开学第一课”:《郭永怀和李佩的故事》;在青海原子城,作为编剧拍摄纪实电影《郭永怀》;在山东荣成为英雄家乡的少年儿童朗诵《人民不会忘记你》,这是一首歌颂英雄的诗;在江西萍乡参加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传承2019”活动;在上海出席“苍穹之恋”,替李佩先生履行十年前的承诺。不要以为那些活动都是轻松的旅途,在微信里伟格如是说:“凌晨4点多就动身赶往机场,坐上了6点多的飞机到了长沙。现在又坐上了去江西萍乡的长途车到达目的地,下午就给萍乡中学讲郭李的故事。3天内返京,一天做一场报告”。在青海原子城的拍摄现场,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度。行程紧张,旅途劳顿,高原反应,气候恶劣,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来说真是一种考验。

CCTV国际中文台录制的《国家记忆》郭永怀、东方卫视《闪亮的名字》主持人陈辰的访谈、山东荣成郭永怀陈列馆、访谈纪录片《人们不会忘记》芭蕾舞剧《郭永怀》的构思、清明节的记念《春天的思念》《星的絮语》,那一个不需要她的参与?哪一部作品不花费她的心血?或在幕前电视访谈里侃侃而谈,或亲自作为演员来配合剧中的"她",或在幕后策划,或为作品、作者提供资料素材。伟格几乎把她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宣传中国科技英雄,宣传这些中国脊梁人物上。她亲力亲为,绝不放过一个小小的场合。

《佩瑜怀瑾纨质蕙心》是由两院院士郑哲敏主编的反映李佩先生一生的画册。为了编辑这本画册,伟格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耗费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本影集收集了李佩先生一生近百年的生活与方方面面活动的照片,每张照片反映一个瞬间,合起来就是一部伟大生平传奇故事的再现。经过她收集、整理,精心考证及选择,将李佩这位百岁老人坎坷而多彩的人生用真实的照片呈现出来。

感恩母校

伟格把她取得的成就都归功于母校,对母校有着无限的感激之情。记得2017年8月,我们一帮同学游览风光秀丽的太行山。在那峰险石奇、林木苍翠、碧波荡漾的平顺井底村,大家不时回顾母校的生活片段。伟格由衷地说:“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当年能上大学是改变我们一生的机遇,是时代给了我们这个机遇。所以说时代很重要,时代成就了我们。上大学是我的人生转折点,三年多的大学生活为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佩先生不是科学家,一生所做的事情都是平凡的,平凡成就了她的伟大。伟格也像李佩一样在做平凡的事情,平凡的事做多了也会成就她的伟大。就像一句话讲的: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她愿意像李佩先生一样为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工作十年、二十年。我们为有伟格这样的同学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