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信息来源:校友办 作者:李安平(外语系1984级校友)
谨以此文献给亲爱的母校——山西大学
母校的召唤——期待录取
1984年的夏天注定是难忘的,高考过去将近一个月了,我的录取通知书依然杳无音讯。和我一样,在县一中参加高考的几位同学已陆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甚至还有二本的通知,他们的名字光荣地写在一进校门的黑板上,每个路过的人无不驻足观看,露出羡慕的眼神。
县一中收发室的崔老师和我一个村,平时见了我总是说,好好念书,给咱们村争口气。 那几天,他看着我每天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不知如何安慰,就提醒我说,“以前有好几位同学的通知书发错了地方,错把长治县一中误写成了长治市一中,你不妨去长治市一中看看?”对充满自信,不相信被世界遗忘,更不相信辛勤的汗水和努力付之东流的我,就在那一天,急匆匆赶往长治市一中。时间临近中午,母亲往我的口袋里塞了20元钱,嘱咐我到了长治记得吃午饭。
长治南街两边的饭店里飘出阵阵的炒菜香味,我的肚子发出咕咕的叫声,但我顾不得肚子饿,一刻不停地往市一中赶去。
长治市一中密密麻麻的高考通知书公布栏里,我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名字的前面赫然写着“山西大学”四个字。我一阵晕眩,犹如坐在过山车上。
收发员听说我是来找通知书的,立刻在堆积如山的信件中开始翻找。一分钟过去了,没有,两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我紧紧地盯着收发员翻找信件的双手,多么希望突然停下来,说,这是你的录取通知书。但是,没有,我的心也随着他的一声叹息从刚才狂喜的山峰跌入到了谷底。收发员大叔看着我,摇着头一脸不忍,但是很快他就说,中午学校刚往长治市邮局退走一批信件,兴许你的录取通知书就在这批退走的信件里呢。
我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直奔长治市邮局。
邮局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我给一位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后,他说需要退的信件已经打包好送到了后院的仓库。这位工作人员是位小伙子,说话彬彬有礼。他让我在库房外面等候,然后独自消失在库房黑黝黝的大门里。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漫长到我可以把18岁的生命重新再过一遍。
……往事如烟。
恍惚之间我听见了奶奶的呼唤。为了让我好好读书,奶奶专门到县城给我做饭,那间只能放一张床的小房间住着我们祖孙三人,空间不大,但幸福装得满满的。每天天还不亮,奶奶就起床给我准备早饭,晚上无论我下自习多晚都等着我回来,遇到刮风下雨还要和爷爷一起到几公里之外的学校接我。奶奶虽然不识字,但是她懂的读书的重要。83年高考临近,奶奶一病不起,生命在对我的不舍和期盼中远去……
思绪在工作人员的身影出现在库房门口的瞬间被唤醒。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封信,微笑着阔步向我走来。我的心里暖暖的,我知道我得救了!
那份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牛皮信封上的四个红色宋体字“山西大学”闯入了我的眼眶,滚烫着,燃烧着,如滚滚的岩浆喷涌而出,汇聚着几天来的无奈和心酸抛却脑后,我的心顷刻间春暖花开。
揣着那份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从长治到了太原,走进了山西大学的校门,走进了我青春和梦想的伊甸园,我是大学生了。
母校的培养——师恩难忘
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丰富多彩。在开往太原的火车上,我抱着一本新买的《新英汉字典》,心中充满了期待、兴奋和激动。火车冒着浓浓的烟雾,带着惊天动地的鸣叫驶向了省城太原。
大学的校园是青春的王国,是友谊的花季。美丽的夏天,花香醉人,一群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背景的年轻人相聚在一起,他们有的矜持、有的活泼、有的调皮,这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是一群尚未完全脱掉稚气的半大孩子。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我和他们一起将在美丽的山大度过四年最为难忘的青春岁月。
犹记得,我操着浓重的口音,在课堂上做着自我介绍,引来了善意的哄堂大笑……
还记得,第一次的课堂上,上课铃响了,一位身着浅蓝色短袖汗衫,年龄大约在60岁,个头不高,身材发胖的老师信步走上了讲台的彭阜民老师。
彭阜民老师给我们代翻译课。彭老师是山西大学知名教授,在中国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上彭老师的课感到既激动又兴奋。
给学生打负分是彭老师的独创。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在彭老师那里很难得到高分,而我永远都是负分。他对同学们的要求苛刻而不近人情,每次测试,同学们都不敢有丝毫马虎。严师出高徒啊,每逢期中和期末考试,翻译课考试同学们个个都是高分数。过后,我才真正地领会到彭老师的良苦用心,他的严格和苛刻是在一步步地塑造着我们一丝不苟的精神。
大师的情怀悠远绵长,让人体会一生啊!
我的英语水平差引起了彭老师的注意,他邀请我到他家谈一谈。我感到既惊讶又激动又期待。
那天傍晚,当我走进彭老师的家时,只见不大的客厅里,几乎被书架占满,到处是书。时值盛夏,彭老师上身穿着一件宽大的二股经背心,下身穿一件宽松的大裤衩,脚上趿拉着拖鞋,正端着一只大碗在吃饭,就是邻家大叔的模样,让我紧张的心一下子放松了下来。见我如约到来,彭老师显得特别高兴,把刚吃了一半的晚饭往书桌上一放,就开始在书架上找书。他一边从书架上拿书,一边进行介绍,旁边的师母龚老师劝他吃了饭再找,但彭老师嘴上答应着,手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彭老师翻译著作颇丰,每一本书都是彭老师翻译的智慧结晶,彭老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棠棣之花》是郭沫若写的一部历史剧,彭老师翻译成了英文。彭老师说,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书名就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的主体思想和《棠棣之花》异曲同工,只有把东西方的文化掌握到如火纯青的地步才能翻译出传神的作品,把《棠棣之花》的英文名翻译为《Twin Flowers》堪称翻译的经典,彭老师对翻译精益求精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小客厅里满是浓浓的书香,儒者的亲和,让我如沐春风,那种无形的感化和熏染,是一个人的风度言谈里流露出来的学问,亲近这股汩汩的气质,是不可能空手而归的。
虽然彭老师已悄然离世,但毕业多年后的我依然被他的精神所感染,拥有一份对事业赤城的追求和做人纯粹的性情是恩师无言的教诲!
宋启安老师,给我们讲授英美文学选读。讲台上的宋老师整个人都沉浸在英美文学的美妙当中,他不看课本,也无讲义,但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在宋老师的讲解下,英美文学在我的眼里绽放出了迷人的魅力,宋老师正用一双智慧的双手为同学们打开一扇通往英美文学知识的宝库。
现在那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的《英美文学选读》依然能深深地触动我对宋老师的思念之情,有些东西岁月真的无法带走。
宋老师2001年英年早逝,人生无悔。他犹如一颗灿烂的星星,永远闪耀在美丽的星空。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大学的四年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多的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不仅树立了新的理想,也锻造出了新的希望。恩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真诚友谊在以后的岁月里如天上的星星照耀着我前行的路,如大海里的灯塔指引着我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