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信息来源:校友办 作者:贾军利(中文系1988级校友)
白驹过隙,俯仰之间,离开母校已三十年了,每念及母校,心头总是忍不住激动,每碰到学友,总会涌起莫名的亲切感觉,这大概就是山大人的“山大情结”吧。在2月14日这一天,我的这种感觉达到了顶点,因为在这一天教育部网站发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山西大学成功入选。看着朋友圈刷屏的信息,我眼里涌起激动的泪花,我相信,此时此刻肯定有无数山大学子欢呼雀跃。是啊,等这一天,我们等了太长时间,这个消息正是送给母校120周年校庆的一份厚礼,也算是圆了所有山大人的一个心愿。
思念袭来,寂寂无声,这一刻,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在母校的日子一一呈现在眼前,仿佛就是昨天。那是1988年,我18岁,最青春最火热的年纪。
那一年,我怀揣着憧憬与梦想,夹杂着不舍与期待,从沁水老家出发,踏上了太原方向的火车。刚走出站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山西大学欢迎新同学的标语。学长学姐快步过来热情帮忙。从偏远的小山村到繁华的省城,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和新奇,一路上伴随着同学们兴奋的交谈声、欢快的笑语声,看着车外应接不暇的景色和川流的人群,我既兴奋又忐忑,当看到校门口“山西大学”四个大字时,我的心一下子就安静下来。走入校园,第一眼就被她的美丽所折服,秋日的阳光,透过路边高大的白杨树,斑驳地洒在我身上,天蓝得没有一丝杂质,微风吹着云彩轻轻地飘动,碧树红花丛中掩映着一栋栋苏式的小红楼,三五成群的学生夹着书本行走其间,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校园,内心欣喜异常,这就是我梦中的大学。
最难忘的还是我的老师和同学。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让刚从高中枯燥生活中挣扎出来的我目不暇接。听着中文系各位老师的精彩讲授,如饮甘霖,眼界大开;品味着经典名著的精彩片段,拍案叫绝,回味无穷。回到宿舍,我们谈天说地,从文学聊到历史、政治,从社会新闻聊到哲学、信仰,从哪一位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到哪一位女生更加美丽动人,从哪个食堂的饭菜好吃到球场比赛的趣事、流行音乐……常常为了一个具体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有几次争到了饭点,大家一致同意,先“填肚子”再“辩真理”,就这样我们一起去吃饭,回来后又继续在各自立场上争论起来。尤其是夜谈,那时的我们躺在床板上,虽然不知道自己今后会怎么样,但就是想单纯地发表一下自己对将来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大家妙语连珠,为漫漫长夜增添了许多欢乐。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那时觉得好无聊,好平淡,但现在每每想起时,觉得那时的每一天都是闪光的日子,都是值得我留恋的日子。这些回忆,就像是自己珍藏的一颗糖块,每当生活有些苦涩的时候,就悄悄地拿出来,轻轻舔一舔,再包装好小心翼翼地放回去,而且还不时拿出来看看,生怕它丢了、化了、找不见了。
因为爱,所以小心翼翼,有时甚至不敢靠近。每次到省城开会、学习,我都会到坞城路去绕一圈,远远地看一眼母校,不敢进去,生怕拨动记忆的琴弦,让奔涌的情感倾泻而出。直至几年前的夏天,又一次到太原出差,晚饭过后又一次独自走到学校门口,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徘徊很久,我终于鼓足勇气,踏进校园,想努力地寻回当年记忆中校园。
一踏进母校,她无形中自带的气质就扑面而来,还是那样熟悉,这是一个百年老校的传承。沿着蜿蜒道路,我走过操场,穿过教学楼,只见一栋栋设计别致、深稳大气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熟悉的学院名称在眼前一一掠过,渊智园、令德湖、文科楼、商学楼、理科大楼……一边走,一边惊叹母校的变化,她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璀璨,一路上听着学弟学妹们青春洋溢的笑语声,看着他们矫健挺拔的英姿,我感受到了母校的青春活力,无限生机。
一草一木同窗伴,感慨万千别亦难。坐在昔日的主楼台阶上,不禁想起了离开母校后的日子。这三十年里,我当过老师,当过记者,当过乡镇党委书记,直至现在的统战部部长。还记得在通讯组工作时,每天骑着“二八”自行车,风尘仆仆,穿梭在县城的街道里,农村的田间地头,用自己的手中的纸和笔,记录着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点点滴滴,当第一篇报道在报纸上发表时,我激动得难以自已,彻夜难眠,当听到同事说“山大中文系学生的就是不一般”,更是自豪,立志要做一个好的新闻人,决不能辜负老师的教诲,这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我跑遍了沁水县的大街小巷,沟沟坎坎,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新闻报道,把沁水县的点滴变化展示给更多的人,也让更多的人知道沁水,了解沁水。
后来,我又转战乡镇工作,我所在的十里乡是一个纯农业乡镇,虽然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群众收入微薄,我经过调研,决定兴建“十里八香”农产品公司,打破发展瓶颈,为十里乡经济崛起蓄势聚力,举办赵树理文化艺术节,让文化成为十里的又一张名片。现在我又到城区担任统战部部长,全新的领域全新的任务,我组织成立城区青年企业家商会、民营经济研究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等社会组织,在疫情中积极踊跃捐款捐物,在经济发展中勇于担当投身建设,统战系统干部群众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建设大潮中勇立潮头的“弄潮儿”。
三十年来,我曾彷徨不知方向,也曾在困难面前犹豫动摇,但每在重要关头,我总会想起母校,“登崇俊良,求真至善”,“勤奋严谨、信实创新”已经深深地融进我的灵魂,融入我的血脉。她像光一样,照耀着我一路向前,点亮了我的人生;她像母亲一样,在背后温柔地注视着你,给我鼓励和慰藉,让我一次又一次鼓起勇气,勇敢向前。
岁月不语,轮回了风霜雪雨;母校平静,抚慰着所有心灵。从1902年到2022年,历经两个甲子的风云变化,母校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我要把最真最美的祝福送给母校,送给每一个山大人。欣闻东山校区已建成,相信母校定会东山再起,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