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8 信息来源:校友办 作者:李红光(环保系1993级校友)
山西大学的校训是“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自踏入山大的校门至今,这十六个字便深深融进了我的血液,让我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
今年是母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不仅迎来建校120周年,而且众望所归地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校友借此机会把自己不断成长的感悟汇报给母校,以期母校更有温度、更有情怀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期在校学生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和瞄准专长成栋梁的恒心奋力成长;以期在高中上学的孩子,抓住人生最关键的时光通过奋斗走进自己心仪的大学校园。
“登崇俊良”激励我学有所长。学有所长是每一个大学生初入职场的敲门砖。1993年9月我成为环保系的一名新生。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已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那么受社会热捧。社会和高校已经开始关注到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的时代课题。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入学第一学期,山大的老书记相从智在一次讲话中说:“大学毕业生仅有毕业证还不够,一定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他鼓励我发挥写作的优势,试着去报名参加校报学生记者团。这是一个影响我一辈子的教导,为我走向社会奠定了扎实基础。1997届大学生是全国第一批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我却因为听从了相书记的教诲,获益匪浅。大一时,我把一篇个人习作递交给校报编辑部樊开焕老师手中,通过编辑部老师们评审成为当年录用的山西大学校报编辑部学生记者之一。至今我还记得录用我这一批学生记者的公告位置是在校报夹缝中。我在校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环保系学生参加党员民主评议党支部侧记。以后在张民省(时任山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樊开焕(时任山大校报编辑老师)、石海红(时任山大校报编辑老师)、傅以正(时任山大环保系党总支书记)、宫丽华(时任山大环保系党总支副书记)、张红(时任山大环保系团支部书记、辅导员)等老师的鼓励和教导下,我不断关注学校时政,反复对比研究自己的原稿和经编辑老师修改发表稿的区别,以提高写作水平。我努力把文章写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写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写在社会事实的评论中。为促进整顿校园秩序我写了:《守好学府园》;为勉励96级新生尽快树立独立学习和生活意识我写了:《愿新同学珍惜大学时光》。我努力寻找环境科学与新闻的结合点,自学新闻专业的采访、编辑、写作、评论等业务课程,从新闻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以新闻的力量呼唤环境保护。先后在山西环境报发表《加强环境价值认识,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和《只要小康,不要健康》等短评文章。同时我还主动向中文系稷山籍的姚奠中、阎凤悟两位老先生请益,他们都给了我终生的教诲。姚老先生在我笔记本上亲手书写的赠语“横向比差距,纵向看发展;宏观辨方向,微观察变化”。激励我辩证客观看待自己,不断补短板、强优势、力求全面发展。阎老先生的“文以达意为要”的思想,至今都是我写文章的基本原则,“主题突出、语言朴实”成了我写作追求的文风。“登崇俊良”给了我不断进步的动力。在校期间,我先后在山西广播电视报、山西环境保护报和山大校报等媒体刊物发表各类文章三十余篇。凭着写作优势我通过公开招考,成为运城市环保局办公室文秘人员,并且一上岗就能胜任机关文秘工作,独立起草文件,编辑环保信息,参与起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讲话文稿。工作之余还多次在中国环境报、山西日报、山西环境报、运城日报等媒体发表各类文章。与此同时还结识了一批文字工作者,成了我成长进步的良师益友。他们不仅帮助我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帮助我不断适应多个岗位的需要。大学期间培养的关注时政的思维习惯,帮助我在工作中能自觉地把具体工作融入中心工作,创新性推进业务工作。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视察提出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我策划承办了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指导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侨联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座谈会,受到全国侨联系统的关注,体现了业务工作中有政治的要求。人的一生每天都是直播没有彩排。记得2019年省委组织部曾对各地年轻干部进行专项调研谈话,一位来运城的调研组成员曾问我这样一个话题,放弃个人专业选择当前工作有何感想,我第一反应就是选择职业无所谓对错,服从组织安排,适合自己适应社会需要就好。
“求真至善”激励我不轻言放弃。人的一生总有起起伏伏,只有不断克服困难、追求上进,方能踏平坎坷走上大道。面对压力和困难,关键在于是否能坚持下去。大学第一学期,由于一开始不能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我的高等数学就挂科了。我开始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这时候,比较熟悉的环保系讲授植物学钱玉华老师和生物化学薛觉民老师以及一些稷山籍老师和同学都鼓励我,不能放弃心无旁骛安心学习。老师们与人为善的言传身教,教导我做人做事时刻要心怀善念无私成就他人。只要坚持求真至善,相信自己终将可以,于是我开始扬长避短。一方面积极参加学生记者团活动发挥优势增强自信,另一方面主动报名参加数学系举办的高等数学辅导班补齐短板。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不仅在山大校报上陆续发表文章,而且还顺利完成了高等数学的学习任务。至今还会常常感激在最困难时,给我鼓励帮助坚守求真至善的老师和同学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宽容和鼓励,肯定就没有今天的我。是他们让我深深认识到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的大课堂,更是学做人的大课堂。也就是从这一时期起,我开始养成了做事不轻言放弃的风格,只要是认准的事就坚持下去,坚信努力终究会有收获。关公文化是海内外侨胞最认同的文化,是凝聚广大海外侨胞最佳的纽带。运城解州是关公故里,运城市侨联理所应当成为弘扬关公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排头兵。我主动寻求中国侨联和省侨联的支持,促成从2016年起中国侨联作为运城关公文化节的永久指导单位,参与指导每年举办的运城关公文化节活动,并策划实施了亲情中华筑梦丝路——关公文化走出去交流活动,在东南亚多国产生了不小影响。我庆幸自己在校期间一直坚持做学生记者。据我了解当年在学生记者团坚持下来的,毕业后都在各自不同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历史系郎永杰现在山大宣传部部长、历史系胡英泽现在是山大历史系教授、物理系的马红彦曾任山西法制报的副总编等等。我把文字优势与专业相结合,在大三、大四期间,跟随环保系石晓枫、杨国栋两位老师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在山西环境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为毕业后在环保部门参与管理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毕业至今将近三十年,我被多次调整工作岗位,但无论干什么工作始终都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从没有放弃工作标准力争一流的追求。不管是在环保部门,还是在统战部门,或是现在的侨联系统,始终都把工作当作锤炼提高自己的平台,坚持把思考工作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动手和动笔相结合起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央统战、团结报、中国侨联工作、山西日报、山西统一战线、山西环境报、运城日报、运城晚报发表百余篇各类文章,大力宣传介绍运城环保、统战、侨联系统的新做法、新成就和新思考。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网《背影》、人民日报评论《我们防控的是病毒,而不是海外侨胞和留学生》等文章得到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不求岗位是否受到社会关注,但求把工作做到更好,力求把冷部门搞热闹。我到侨联至今已经十二年,始终坚持追求一流、争创全省第一,第一个承办“亲情中华夏令营”,第一个承办中国侨联特聘专家走基层活动,第一个承办中国侨联侨爱心光明行,第一个成功申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第一个承办海外侨胞故乡行,第一个邀请中国侨联作为市级重大文化节庆指导单位,第一个被中国侨联确为筑梦丝路文化交流项目,第一个连年邀请中国侨联指导市级重大文化节,第一个组团赴国外开展文化交流,第一个邀请华文媒体来地方开展对外宣传。在中国侨联和省侨联关心支持下,这些开拓性工作都助推了全市高质量发展,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光荣和自豪。正如我在《背影》一文所写的,每当看到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亲情中华夏令营活动闭营离开时对运城的留恋,为承办夏令营工作人员落泪。我就感受到尽心尽力做好一件事、能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砖添瓦是无比幸福的。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母校山大树德育人的校训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灯、成长之根。感恩母校山大,祝福母校山大!我们一起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我深刻体会到:母校和老师对每个学生多一点关爱,多一点鼓励;每一个学生及早确立努力方向,追求一流不言放弃,母校山大的成就会更加卓越、更加凸显,山大学生的社会道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作者简介:李红光,环保系1993级校友,现任运城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